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編織

詳細解釋
  1. 把細長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七章:「修補好了籮筐,就編織幾雙草鞋,預備上路以後使用。」 趙樹理 《套不住的手》:「他這雙手不但堅硬,而且靈巧。他愛編織,常用荊條編成各式各樣的生產用具,也會用高粱稈子編成各式各樣的兒童玩具。」
  2. 引申指醞釀思想、組織材料、構思意境等思維活動。
  聞一多 《春之首章》詩:「彷彿一個出神的詩人,在空中編織未成的詩句。」 郭沫若 《雄雞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他的《故事新編》中的那些作品是取材於神話傳說的,有的遠到了開天闢地以前,全靠豐富的想像力編織成了絢爛的萬花鏡圖卷。」 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就是沒有結婚的年輕人,也有幾個受了這種情緒的傳染,各人依照各人的身世,編織了自己的愁思。」
[編輯本段]基本概念
  編織是一種技術,也是一次手指的運動,更是母親對兒女、妻子對丈夫的深情厚意,編織的是女人的心。
  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
  沿革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蓆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籐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其中廣東籐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籐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品類 中國編織工藝品按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籐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 6大類。編織工藝品的品種主要有日用品、欣賞品、傢俱、玩具、鞋帽等 5類。其中日用品有席(地席、臥席)、坐墊、靠墊、各式提籃(花籃、菜籃、水果籃)、盆套(花盆套)、箱、旅遊吊床、盤(水果盤、麵包盤)、門簾、筐、燈罩等;欣賞品有掛屏、屏風及人物、動物造型的編織工藝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