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瀕臨失傳的京繡

作為一種瀕臨失傳的中國傳統宮廷手工藝,"京繡"面臨著保護和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且已被列為"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範圍之內。  
  "京繡",又名"宮廷繡"或"宮繡",其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契丹國志》中記載,當時的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而"宮廷繡"就是因遼在燕京設立繡院而誕生的,主要是為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  
  明代以後,"宮廷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特點更加鮮明,刺繡人員日趨擴大。到了清代"宮廷繡"更為興旺,特別是光緒年間更是名揚海內外,被譽為"宮繡"。在清代,由於"宮繡"藝術的影響不斷擴大,京城民間亦紛紛效仿。清末期北京湧現了許多家"繡坊",傳承了"宮廷繡"的一些特點和針法,使得圖案內容更加民俗化、與生活更加貼近,後人皆稱為"京繡",並列為清代四小名繡之首(京繡、魯繡、汴繡、甌繡)。  

  風格  

  **雍容大氣 材質華貴  

  由於宮廷藝術審美的標準和規範,在宮廷繡品中無論服飾紋樣,還是佩物小品,都充分體現了構圖滿而不滯、造型端莊穩重、設色典雅、雍容高貴的皇家氣派和尊嚴。所有意象物體在造型上絕無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傾向,這一點和民間繡品所體現的文人意趣、商賈艷俗、鄉土稚美的風格有本質的不同。  

  "京繡"以材質華貴而著稱,一般選用最好的綢緞為面料,而繡線除了以蠶絲所製成的絨線外,還以黃金、白銀錘箔,捻成金、銀線大量使用於服飾繡品中。其手法先用金銀線盤成花紋,然後用色線秀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用金銀線繡出的龍、鳳等圖案又叫"盤金",在中國繡品中獨一無二,盡顯皇族氣派,充分體現了富貴精美的宮廷審美藝術。  

  能工巧匠  

  相傳,留傳於世的繡中珍品大部分出自男工巧匠之手,這正是"宮廷繡"與"閨閣繡"的明顯區別。作為"宮廷繡",它的製作目的是為宮廷貴爵服務、生產御用製品,而"閨閣繡"則是個人生活日用品,它們工藝製作的要求和標準截然不同。  
**嚴格的宮廷標準  

  除了在圖案內容、色彩上有嚴格的規範外,"宮廷繡"對於繡品的標準在針法的分佈上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藝要求,絕不允許存在民間繡品的隨意性和自如表現個性的主觀創作意識。  

  其針法極為考究,對不同的圖案都有較嚴格的規範,如在犬袍紋飾圖案中,龍眼、鱗片、毛髮或以彩線強化裝飾所安排的部位、五彩祥雲、海的針法等,都有嚴格的規範和標準,繡工的智慧、技能必須在這一範圍內予以體現。當我們鑒賞那些珍貴的清代宮廷繡品時,可以明顯看出,雖然年代不同、圖形設計略有變化,但典制章法總體是不變的,而且從每一件繡品中都可體驗到宮繡藝人高超的技藝和藝術修養。  

  然而,在如此嚴謹的規範中,後代也能明顯看到個人繡藝風格的不同。繡師的針法遒勁有力、排列整潔、針針到位、釐毫不苟,與畫師配合默契,從而達到繡藝最高境界。繡藝的最高境界,絕不是僅靠技法與經驗去完成,也不僅僅是常人所說的用線越細、套色越多,就是好繡品。而正如莊子《養生主》所述庖丁,"以心神的運用"來操刀,藝術是相通的,中國書法和繪畫中大寫意的用筆所強調的筆墨神韻、樂曲演奏中的感覺均同此理,這種意念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圖必有意 紋必吉祥  

  "宮繡"嚴格遵循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宗旨。據記載,這一宗旨最早見於公元前21世紀的舜禹時代,也就是《尚書·虞書》所說的關於舜命禹製作典章服的故事,確立了天子服飾十二章,歷代沿承直至清末。  

  這十二章是由十二種圖案組成,每種圖案以象徵的手法表現著對理想的肯定,如日、月、星辰(胸臨)、山(鎮定)、龍(變化)、華蟲(文彩)、虎尊與獸尊(忠孝)、水藻(潔淨)、火(光明)、粉米(養民)等,都是對生活中各種事物的概括、寄托著設計者希冀抽像概念得以準確表現的願望。  

  京繡飄帶

  這種象徵的手法與選題均代表了古代刺繡紋樣的創作思想,而"宮廷繡"則始終在貫徹這項原則,歷代傳承並不斷完善。從刺繡工藝的角度反映帝王、統治者的意願,全部用象徵性的表達方法,將祈福納祥、驅惡避邪的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含蓄地以圖案形式和技藝高超的針法體現的槽美的刺繡紋樣,充分反映了吉祥圖案在傳統藝術品中的重要性。  

  "宮廷繡"圖案的寓意不僅是祈福納祥,同時也是穿用者身份、社會地位的標識。特別是在清代,《大清會典》對帝、後、皇子、貝勒、大臣穿著使用的服裝圖案紋樣、用色都有明確具體的規範。  

  "五爪金龍"是皇室專用,其他大臣在服裝、飾品上則不可使用,只可穿著四爪龍形的吉服、蟒袍,其他輔助紋樣與龍袍相比也簡化遜色多了。而文武官員們的品級要以補服上胸前、後背兩片刺繡圖案來區分。王爺、貝勒為圓補,文武官員為方補。文官的圖案是各種飛禽,代表文采,武官以圖案為不同的走獸,象徵威猛、強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