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紫檀紅木雕刻藝術與表現手法

一、藝術歷史
    紫檀木雕、紅木雕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以特定的形式和技法留傳至今的雕刻藝術,主要以傢俱浮雕、圓雕藝術品來表現,其歷史悠久,風格純樸,紫檀木是名貴木料,主要產於熱帶地區的南洋群島。我國廣東、廣西、廣東、雲南也有少數生長,紫檀木的生長週期緩慢,需800年才能成材。其木質堅硬、堅韌、紋理細膩、體重,放在水裡立即下沉,呈紫黑色。《博物要覽》說:「新者色紅,舊者色紫,有蟹爪紋,新者以水浸之,可染物。」經製作打蠟磨光和空氣氧化,可以看出它的紋理稠密,漸演變成紅紫、黑紫色、色調深沉穩重,有古雅靜穆感。
    紫檀雕刻以後隨著年代的久遠,更顯得古樸端正,沉著文雅。在明清兩代是宮廷的主要欣賞品和收藏品。從史料來看,我國的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1977年在浙江佘桃河姆渡村,曾發掘出大量木器,就有別具特色的木槳、圓雕木魚等,到了盛唐,木雕藝術的造型已趨完善,特別是佛像、菩薩等,宋元木雕受到社會變化的影響,作品著重以寫實為主,突出生動,傳神和俊健,明清時期的木雕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無論從技法上或是造型上,都強調藝術與寫實相結合,並逐步形成不同門類和風格的木雕藝術,紫檀、紅木雕刻以其獨具的紋理和質地,成為民間流傳的優質雕刻用材,特別是在蘇州地區盛行。明代的蘇州及周圍地區不但有很多專事雕刻製作的作坊,亦出現了集多種絕技於一身的名家高手,如「嚴徵」(道澈)常熟人,擅制傢俱小仲,尤精於案幾的製作,他設計的「蝶幾」由十三隻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多邊形小几所組成,有似現在的七巧台,可以隨意組合。成一百多種形式。還有鮑天成,蘇州人,精於「蘇式」小件的設計和製作,他與蘇州鄔四、袁友竹等同為「蘇式」傢俱製作的傑出人物,被同時代的高深甫稱其為「明朝一代妙技」。蘇州地處太湖之濱,從明到清始終是江南經濟重鎮、人傑、地靈、文人墨客匯聚,當地紅木雕刻,紅木傢俱製作工藝達到其黃金時代,很多文人不但參與設計,亦親自動手製作,這使紅木雕刻製品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藝術表現亦得到很大提高,在造型和內容上則趨於追求自然意趣,寓意喜慶,吉祥之意,題材多以傳統花卉、禽鳥、竹石、人物為主,講究個人率性之作,呈現自得自在之精神,達到了「絕無煙火杜蘭香,昆吾鋒盡終難似」的意境,近代紅木雕刻的傑出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涵生等一批老一輩雕刻藝人在不斷完善與提高下,紫檀紅木雕刻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創作了無論從表現技巧或題材內容等方面,都更趨獨立,更具有強烈地方和民間特點的工藝美術作品,陸涵生製作的紅木「荷葉樹根幾」現藏於上海博覽館,紅木「五龍歡玉環」現藏於「中國博覽館」隨著紫檀紅木雕刻藝術的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且製作的人才輩出,將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和人們的喜愛和收藏。
    二、結構和表現手法
    紫檀紅木雕刻製品作為民間工藝美術組成部份,今天雖已普遍被接受,但是,對它文化內涵的理解,人們的認識還有待於深化。
    多年來,人們不但完全忽視了紅木雕刻藝術,工藝及其審美價值,認為它僅僅是一般工匠的一般技藝,很少去注意和研究它,更沒有把它作為傳統藝術品的一部分。
    歷史上紅木雕刻工藝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手工藝。工匠以技藝謀生,各種技藝都為一家庭或家族專有,傳承收徒有各種嚴格的制度來約束師徒關係。如徒弟學藝先要請客拜師,並舉行一定的儀式,然後才開始學徒生涯,而師傅並不馬上授藝,學徒必須先幹些雜活,而技藝的真正傳授往往需要在師徒間有了相當的信任感後才會開始,所以一些不太靈活的徒弟,甚至在學完三年滿師時,還不知道紅木製品是怎麼回事。滿師時往往也要舉行很隆重的儀式,徒弟以各種食品謝師,而師傅以做紅木雕刻的各種工具相贈,這種儀式結束,便意味著徒弟可以獨立操作了,這種謝師形式不僅反映了中國老百姓尊師愛徒的優良傳統,而且也表達了師傅對徒弟的殷切期望。從早期掌握紅木雕的工匠生存環境看,他們既是設計者、生產者,又是經營者。在他們設計製作中紅木雕刻作品中潛移默化地融合了創作者的感情,展示了溫馨的人情味和樸素自然的親切感。紅木雕刻製品的發展與創作意識,社會經濟環境和當地自然資源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上海是交通相當發達的海港,紅木雕刻製品製作所需要的各種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當地的各種文化對紅木製品的創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還有無形的文化即社會思潮的影響,有形的文化即其他藝術品的影響,都在紅木雕刻製品中體現出來。
    紫檀紅木雕刻的工藝技法幾百年來以世代相傳或師傅授徒的形式沿襲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門技法也在不斷地被完善,但是,無論環境如何演變,紫檀紅木雕的技法都始終以手工雕刻作為主要手段,它包含了從事紫檀紅木雕刻創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和運作特點。從更深遠的意義來講,紫檀紅木雕技法融合了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為這門獨特的民間藝術所創造和提煉的種種精華。這些技法,不但極具民間純樸性而且更具有自身的哲理性,無論是從技藝流程上,或是從審美角度上透視,紫檀紅木技法都應有相當完整的章法,這對於學習雕刻技術的人來說,非常值得借鑒和運用,紫檀紅木雕刻的技能和創作方法都有一定的工藝創作和操作依據。如「由上至下,由前至後,由表及裡,由淺及深」,即從頭部開始一直鑿打到腳跟:先鑿打前身再是後身,從木料外皮開始,一層一層地向裡推進,先鑿淺的地方,後鑿深的地方,總之,要胸有成竹,循序漸進。
    例如,彌勒佛是紅木雕刻製品的傳統題材,人物樂觀而風趣,主要特徵是「身短頭短,足短,手指短;唯有腹大,皮垂長。」在雕刻人物中,眼睛是傳神寫照的關鍵「男女老少各不同,七情變化要細瞧。武士英俊龍眼美,仕女嬌嬈鳳目俏;老叟眼睛復凹形,兒童兩眼圓如桃,刻眼先小後漸大,否則定會一團糟。」把自然現象變成藝術形象,把生活變成藝術,需要經過雕刻藝人的形象思維,要考慮藝術加工的手法。這方面有程式化間誇張、變形問題,概括提煉問題,藝術想像問題及藝術構思等。一代代的民間雕刻家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技藝口訣,是構成藝術品形成美的一般形式法則。任何設計都離不開它們,這些口訣充分體現了製作者的運用專業技巧,去駕馭工藝材料和工藝手段以及體現創作意圖與審美要求的能力。

    三、紫檀紅木雕刻藝術的創新
    紫檀,紅木雕刻的藝術構思必須借助現代審美意識和傳統藝術特點,才能產生高雅的品味和意境,在紫檀紅木雕刻創作中,風格的轉變最能直接表達作者個性的展現。使之在創作中更寄寓於深厚的理性內容,表達內心的意韻。將靈感放到藝術創新的整體經驗中去認識,靈感的出現離不開素材的積累,潛心的構思和對技巧方法精益求精的探索。在發展尋找旺盛的生命力,在研究和探索中從單一向劃一的僵化模式裡解脫出來,紫檀紅木雕刻的創作探索就是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技法的同時,大膽地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著名學者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一書的《沙原隱泉》中說「沙漠中也會有路,但這兒沒有,遠遠看去,有幾行歪歪扭扭的腳印,但不行,被人踩過的地方,僅而松得難走,只能用自己的腳去走一條新路,回頭看一看,為自己長長的腳印而高興。」讓我們張開現代審美意識這張含藏著無比力度之「弓」,借助傳統技藝這根底蘊韌固之「弦」,把自己獨到的藝術構思之「箭」射向遙遠的生活和藝術空間。
返回列表